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修课。峡口镇中心学校积极探索,构建了以“第一课堂”为基础、“第二课堂”为拓展、“第三课堂”为延伸的劳动教育体系,将劳动教育全方位融入育人过程,有效彰显了“五育并举”的综合育人成效。
夯实“第一课堂”,筑牢劳动之基。
依据国家课程标准,在“第一课堂”紧扣教材,系统传授劳动知识技能,课堂重知识性,更着重培养学生劳动意识与习惯,为其树立正确观念、涵养热爱劳动情感奠定认知基础。
激活“第二课堂”,丰富劳动之趣。
精心打造的“第二课堂”特色鲜明,成为了学生们实践体验的乐园。一系列生动有趣的“奔跑”主题活动,如“奔跑吧,萝卜”“奔跑吧,土豆”等,让学生们亲身经历从种植、日常管理、收获到烹饪、品尝的全过程,体悟劳动付出与收获之喜。同时,该校成功引入“非遗藤编”技艺并成立社团,让学生在巧手编织中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与匠心精神。近年来,劳动基地日常维护、“采茶去·品茶趣”等多样实践活动,助其锻炼能力、磨砺意志,领悟劳动价值。
延伸“第三课堂”,拓展劳动之界。
巧妙依托“西乡县劳动教育平台”,将劳动教育自然延伸至家庭与社区,构建起“第三课堂”。学生们积极参与家务劳动,主动分担家庭责任;踊跃投身社区公益活动,在服务他人中涵养社会责任感。通过平台上传劳动过程图片,记录下成长的足迹。教师与家长则根据平台记录进行及时评价与反馈,形成了有效的激励引导机制。
教研赋能驱动,深化育人功能。
坚实的实践离不开科学研究的引领。学校教师积极开展劳动教育专项课题研究,以理论创新指导实践深化。其中,由教师屈自华主持的课题《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实践育人功能的研究》获省级立项。该课题的推进,为劳动教育科学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,凸显了劳动教育在“立德树人”中的独特价值。
峡口镇中心学校以“三个课堂”联动与教研驱动,推动劳动教育从课堂到生活、校园到社会,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、养成品格,实现以劳育人的目标,开辟了培养时代新人的特色路径。(汪波)